校社结合产学研服务工作情况报告

溪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2021-09-02

溪口镇是“中国雷笋之乡”。全镇有雷笋种植面积4万余亩,从业农户1.3万,是溪口镇一项农业支柱产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雷笋)标准化生产基地。溪口镇雷笋发展起步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溪口镇成校老师就对雷笋情有独钟,带领笋农投入科技育竹,多年累积,不断创新,陆续总结推广了雷竹“嫩竹移栽”、“间伐竹林”、“科学施肥”、“覆盖增温”等先进生产技术。2006年,由镇成校申报并实施的“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大获成功,雷笋亩均收入从早先500元猛增到每亩2万元,出笋期足足提早了120天,极大地鼓舞了老师学员们进村入户雷竹技术培训活动如火如荼,被宁波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培训项目,科技进户,农民致富,使雷竹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摇钱树”、“致富竹”。

为紧随新时期农村发展需要,充分提高广大农民技术素质和经营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2020年5月,镇成校与宁波市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达成意向,并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创建了校社结合产学研服务中心,该中心设在小溪岙口合作社农业综合服务区内,并指定成校副校长魏健勇任组长,双方单位工作人员任成员的工作管理小组,负责开展活动,同时在合作社银龙谷雷笋产业园建立溪口成人学校农技教学实践基地。

合作单位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10月,有社员276人,竹笋种植面积15000亩,该社技术力量雄厚,社员中有中国林业乡土专家(浙江省农民高级技师)1人,浙江省科技示范户3户,农民技术员65人,国家星火计划示范户39户,农产品经纪人83人。十多年来,合作社成功打造了较具规模的银龙谷雷笋产业园,分别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19全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

溪口成校与合作社早有结缘,建社初期39名社员都是成校星火计划示范户转换而去的各村笋业精英,因此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开展农民教学活动中,双方目标一致,需求相同,共建服务机构,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技术优势、创新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实现共享,工作结合度有了更大程度的契合。

走近服务中心大楼,门口“校社结合产研院”服务中心映入眼帘,楼内有宽敞明亮的培训厅,技术咨询接待室,电子商务服务室,竹笋文化科普馆。银龙谷雷笋产业园办公楼,挂有“溪口成人学校农技教学实践基地”,门牌内有成校基地办公室、培训室。在雷竹种植区山坡上竖立了一块溪口成校农技教学实践基地标识牌,基地面积共300余亩,分布着雷竹、毛竹、果树、食用菌、林下种植等,为学员的活动与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服务中心开办以来,银龙合作社特别是社长虞如坤在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使受训学员学有氛围,习有阵地,农技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校社结合办学模式凸现了勃勃生机。一年多来,已举办技术培训3期,举行专家答疑座谈、科技沙龙各1次,笋农实训现场教学2次,组织新技术试验推广项目1个,以及配合筹建竹笋文化科普馆。学员们通过课堂面授、现场观摩、实际应用等形式学习,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农业废弃物覆盖循环利用”技术,是合作社近年自主创新研发的一项农业技术成果,即通过覆盖材料革新利用食用菌下脚料取代鸭栏肥覆盖雷竹,成效显著,突出体现在节本增收、提高笋的品质;避免土壤碱化;促进生态环保;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五大好处。参与的农户雷笋亩均收入达2.5万元左右,最好的达到3万余元,打破了雷笋生产史上亩均收入最高记录,同时证明溪口镇的雷笋覆盖栽培技术体系更为成熟,更为完善,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做出了示范。

校社结合产学研服务模式还处在尝试阶段,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摸索和改进,我们将虚心接受领导及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批评,决心继续努力,为之奋斗。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