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区溪口成校徐祖平:念好吸引经 奏响共富曲 | 全市校长交流会

2022-12-22

转载请注明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官微“宁波教育”

12月9日,第二期全市校长交流会召开,12位校长上台“打擂”。校长们到底有何办学“秘诀”?现场又有哪些“金句”?我们将一一展示校长们的交流内容。

1.jpg

成人学校的全称是“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它主要有两大职责:一是文化教育,二是技术培训。近年来,成人教育服务方向转型,立足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注重培训项目化,课程精品化,服务特色化,尤其在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有了更多有亮点的自选动作。这几年,奉化成教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实施“统筹联动、产训同频”的工作方式,以服务理念与百姓需求同心、课程供给与学习需要同步、技术培训与产业发展同频为理念,对接当地产业,实施产教融合,办学得到了居民满意、政府肯定、专家认可、媒体广泛关注,成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大大提高。近三年,有一半成校搬迁新址,3所成校获评省现代化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5个课题获省教学成果奖,有许多经验做法被国家及省市媒体点赞。

2.png

我从事农村成教工作20年,担任校长10余年,一直秉承“精准服务,传承发展”的办学宗旨,努力讲好办特色成校的故事,讲好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我辗转三所成校,在党建引领下挖掘当地资源,办出学校特色是我不懈的追求。如依托当地山海资源,致力就业创业,讲好“种养游”故事;针对外来人员集聚的特点,致力社会治理,讲好“新二代”生涯教育的故事;立足区域文化和产业特色,致力服务全域旅游,讲好“三帮人”的故事。为讲好故事我一直在思考:办学特色定位如何与当地产业发展相联系,与居民的学习需求相挂钩,与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力做好三个“吸引”的文章:3.png

以“和乐文化”吸引人

文化引领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根本。依据弥勒文化“和谐和乐”的精神,我们提出了“和乐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和乐:和谐相处,快乐工作;慧学:智慧学习,快乐学习)。根据成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使命,确立了“哪里需要教育,学校就在哪里”的办学理念,这样的办学理念通俗易懂、大道至简,更贴近居民,也符合成人学校开放办学的特征,突出了学校的服务性和奉献精神。我带领我的团队倡导“社区服务型、居民友好型、共富引擎型”的社区教育新格局,努力把学校办得“有温度”“有故事”,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首先,从外显形象到文化内生,努力让“和乐慧学”成为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由内至外贯穿于学校管理、环境设计、课程规划和教育培训活动之中。其次,做到务实创新。一方面,我求真务实,廉洁治校,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聚合教育资源,实施“推全域旅游,助产业发展,走共同富裕”的工作策略,与相关部门合作,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4.jpg

以办学特色吸引人

成人学校要吸引人,必须要有特色。我们围绕“农业起步、工业蓄力、旅游创新”,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培训。一是构建“示范引领”服务模式,致力培育农业类示范户,成功打造了“中国雷笋之乡”;二是与气动协会联合,构建“三单三师三平台”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三单(学校出菜单、企业出订单、政府来买单)三师(学校教师、素质导师、企业技师)三平台(政校磋商、校协合作、校企共学)”,促进职成协同、校企合作,助力气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依托旅游“金名片”,构建 “三旅融合”服务模式,开展“未来宣讲员”“乡村民宿”等旅游服务类培训,打造“一村一品”,助力全域旅游;通过开发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把教育培训活动惠及到偏远山区,让山区百姓享受平等学习的机会,体现了社区教育的普惠性。5.png

以服务质量吸引人

教育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也是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学习的落脚点。首先,构建 “联村导师”服务模式,让每一位教师联系七八个村,更好地了解百姓学习需求,对接学习进程;其次,构建“领袖孵化”服务模式,让优秀学员成为“领袖”,成为学习的“孵化器”,真正做到社区教育服务到村、服务到点、服务到人。如老年教育的“青蓝教学”团队,就是培育农村老年人学习的团队领袖,因地制宜,开创农村成校养老教育新模式。再次,构建全民宣讲服务模式,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村镇干部、乡村旅游从业者和村民”,推动旅游产业新发展。

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关怀下,高质量办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团队凝聚力强,办学社会满意度高,先后荣获“省现代化学校”“省中小企业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市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等荣誉。思路决定出路,角度决定深度。校长是学校发展的决策者,教育管理的引领者,办学创新的探索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提升团队能力,挖掘服务潜能,整合各类资源,更好地讲好成教故事,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尽绵薄之力,努力把学校办成有内涵、有特色的现代化一流成人学校。


来源:宁波市教育局办公室、组织处、宣传与德育处

编辑:罗湘波

责编:张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