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成校党课——铭记先烈,顺应时代,做自己的英雄

宣讲员-唐志龙

2021-05-18

“因为我们有极坚强的信仰,世界才能从黑暗中拥出太阳”。这是身陷囹圄的裘古怀最常吟诵的诗句。整整100年前,无边的黑暗笼罩着中华大地,列强横行、军阀当道、家国破碎、民不聊生。然而黑暗孕育光明,时代呼唤英雄,以裘古怀为代表的一群早期的共产党人,他们以梦为马,不惧牺牲,前赴后继,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他们见证了党的初建,确立了党的初心,积累了党的斗争经验,为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壮大以及胜利献出了他们的热血、青春以至生命,他们无疑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今天我们就要来讲讲他们的一些故事。

一、四师的故事

1、师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股不能被忽略的力量

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人才救国,积极投身教育。盛宣怀兴办南洋公学,1897年开设师范科。这是最早的师范学堂。

最著名的师范生--毛泽东的选择(有一句名言:中国的革命是从小学教员身上烧起来的)和裘古怀一样牺牲在陆军监狱的四任省委书记三个都跟师范有关联。

张秋人与三师风潮罗学瓒(湖南一师)卓兰芳(小学教员)

2、四师和四中

四师即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后和四中合并,称为宁波的“小北大”,是宁波人眼中名符其实的红色摇篮。浙东多豪侠,著名的有沙家五兄弟除了二哥沙文求,松岙三英,大堰王鲲、王任叔兄弟都出自这所学校。

四师或者叫四中的办学高潮,来自于经享颐先生到来之后。经享颐,浙江上虞人,廖承志的岳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普罗米修斯。他走到哪里,就把科学、民主的火种播到哪里,最早喊出了“与时俱进”的口号,他在担任浙江一师校长时,积极推行“学生自治”、“职员专任”、“国文改革”、“实行学科制”,一师群星璀璨,吸引了鲁迅、叶圣陶、茅盾、陈望道、李叔同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宣中华、柔石、丰子恺、潘天寿等一批优秀人才。

3、良师诤友。“一师风潮”以后,经先生愤而离杭,回到家乡创办了著名的春晖中学,同时担任了四中的校长。一时,新文化运动的一批骁将齐集四中,比如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华林等等,一汪死水般的宁波四中顿时成为了热血沸腾的革命摇篮。裘古怀就是在这个时候破茧成蝶,由一个书生成长为学生领袖,被选为宁波学生联合会副会长。五卅惨案发生以后,他领导宁波学生发动示威游行,鼓动宣传唤起民众,查抄英日仇货,四中成为了当时宁波爱国民主运动绝对的生力军。在后期“拥经”斗争中,他更是担任长期主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宁波的反动学阀射出了一支支利箭。在这些斗争中,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王鲲、杨眉山、陈修良、华岗、沙文威等都成为往后浙江革命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沙文威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四中生活斗争的时候举了很多人的名字,作为他的同学和他尊敬的大哥,裘古怀对他的影响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

二、裘古怀从军的故事

经享颐先生离开了四中,裘古怀也愤然离校,卖掉了他心爱的书籍,凑了50元路费,不远千里来到了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

1、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的典范。黄埔军校即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建在广州黄埔长州岛而得名。他是孙中山先生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亲手创建的,校长蒋介石,教官和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共产党员,比如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官聂荣臻、恽代英、张秋人等。黄埔军校建立时,门口一副对联曰: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20个字,此后成了“黄埔人”毕生的坚守,直至抗战胜利,20万黄埔生,19万人马革裹尸、战死缰场,无一生还,牺牲率高达95%。这些人中,与裘古怀同期的有刘志丹、林彪、赵尚志、袁国平、张灵甫、胡琏、谢晋元、文强、周恩寿等。其中有一个奉化人,蒋坚忍,原名张斌,著名的“复兴社十三太保”。

2、中山舰事件与裘古怀的选择--逆向而行。早期使裘古怀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关键人物有两位:他的同乡好友卓恺泽和共产党人恽代英。作为同乡好友,儿时伙伴,裘古怀和卓恺泽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他们交流思想、议论国事,商量一起办乡村图书馆。卓恺泽就读华北大学,师从李大钊,经常向裘古怀输送新的思想和革命动态,使他深受启发和教益。恽代英更是裘古怀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者。1924年6月,裘古怀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恽代英就是他的见证人。在宁波后乐园,裘古怀最喜欢听恽代英的报告,恽代英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学生的当前任务是学习马列主义的真理,开辟革命的道路,为被压迫的劳苦大众求解放”等语深深地打动了裘古怀,引起了他的共鸣,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恽代英,两人促膝长谈。而真正让裘古怀看清国民党的虚伪和黑暗的是他到黄埔不久,亲身经历的中山舰事件。中山舰事件可以看出国共合作裂痕的端倪。直至今日,这个事件还有未解之谜。几个月后,蒋介石在黄埔学生中大搞退出CP运动。而裘古怀却逆向而行,由国民党而加入共产党,他把这称之为进了“大学”,从此他将在这所大学里接受严峻的考验。

3、初心不一--大革命失败的必然。国民党从他的建党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完全是靠孙中山一人之力,把各方势力胶合到一起,诚然在国民党的旗帜下汇集了当时一些最彻底的革命者,但同时鱼目混珠,龙蛇杂处,目标一致时可以暂时苟且,利益冲突时则翻目成仇。更多时候他们代表了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利益。而共产党人,大我来自于社会的最低层,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就算出身地主资本家家庭的革命者也同情劳苦群众,期望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社会的不公。沙文求给大哥的信(P102)和裘古怀赴粤从军写给友人的信中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心不一,这就决定了国共内部必然会出现大量的不协调的声音。这种不和谐乐声在黄埔军校学生之间就经常奏响,而在大革命的后期,星星火火,终于越烧越旺,国共之间成了水火不容之势。

4、从北伐到南昌建军。1927年7月,北伐开始后不久,毕业分配在北伐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的裘古怀主动请缨到叶挺独立团去参加一线的战斗。叶挺独立团前身是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为主干组建的一支英勇的部队,被称为“铁军”。这支部队的建制一直被保留到了现在,在党的历史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裘古怀负责宣传工作,他努力工作、奋勇杀敌,在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城等战斗中,每一次都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带头爬墙攻城,被叶挺当面誉为“虎胆英雄”。他先后担任独立团宣传大队长、二十四师政治部少校宣传科长,后又在新组建的中央军委工作。后来担任中顾委委员的曹瑛在回忆录中谈到了裘古怀在中央军委工作时的一件往事。1927年8月1日,裘古怀随铁军参加了南昌起义,建军大业的洪流中留下了三位奉化人的身影,他们是裘古怀、竺扬、俞佩钦。

三、陆军监狱的故事

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直指广州。一开始部队每战皆捷,后来革命队伍出现了分化,特别是三河坝分兵以后,起义部队形不成合力,又由于指挥失误,终于在潮汕地区遭到了优势敌军的围堵,部队被打散了。身受重伤的裘古怀死里逃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家乡,遵照八七会议精神,开始了在浙江大地的斗争。先后参加、领导了奉化、兰溪、遂昌等地的暴动,正当他积极筹备全省团代会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出卖,他在杭州不幸被捕,后来被判处无期徒刑,关入国民党浙江陆军监狱。

1、浙江陆军监狱。陆军监狱始建于1912年,与风波亭原址一墙之隔,据《中华民国监狱法》,陆军监狱的监禁对象为处徒刑或拘役的陆、海、空军军人及视同军人者。但后来又增加了一类即“依法令非军人而受军法制裁者”,我们可以理解为政治犯。而监狱所设的刑场不针对前者,只有政治犯死刑才会在监狱内秘密执行。而监狱开设以来,刑场上的第一个来客就是秋瑾、徐锡麟的同志王金发。大革命前后,总共有154名党团员在这里被杀害。

2、大革命的失败,促使我们的党脱离幼稚走向成熟。党的前期是由一批色彩浓郁的理想主义者组建的,正像毛主席所说,我们党真正懂马列主义的人不多。正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血的教训才使前期的共产党人加快了分化。一批人被历史无情地抛弃,一批人的思想发生了动摇,大浪淘沙始见金,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不忘初心,越是艰难越向前。赵济猛、贝介甫卓兰芳被捕故事

3、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狱中斗争:张秋人、裘古怀的狱中斗争

4、牢狱大学。小说《红岩》让我们知道了《挺进报》的存在,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在浙江陆军监狱就已经出现了这类手抄报纸。裘古怀办报刊和监狱里学习的情况,薛慕桥被问什么学校毕业的时候就说出了“牢狱大学”四个字。

5、八二七大屠杀。八二七大屠杀的背景介绍,裘古怀两次生的机会,遗书。

6、陆军监狱的后来。解散,面对外敌,对手和解;拆除,监狱变宾馆,留下些许遗憾。

四、裘古怀“叛徒”疑云。上次有个记者问我一个问题,裘古怀烈士经历如此丰富,事迹如此感人,在浙江党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为什么长期以来却是寂寂无名。这就是因为历史跟裘古怀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石天柱的故事穿插,《狱中》一书,叛徒疑云,沉冤昭雪。)

五、时代的追随和传承。作为烈士的侄孙,我有两个遗憾,一个是作为学生没有进过大学,第二是生为男儿没有当过兵。2016年,儿子高考,成绩出来后,我有意让儿子去报考国防军校,这样也算补齐了我的两大遗憾。我还拿小叔公的事例与儿子做了几次交谈。还是儿子的一番话让我释然了,他说:“面对当时破败不堪的祖国,太叔公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的国家经过几代人的重建已经从破败走向了复兴,我们需要保家卫国的战士,也需要各行各业爱国爱岗的人才。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都是为祖国站岗放哨。”

是啊,这块无数先烈碧血挥洒的古老大地生机勃发,正经历着亘古未有之巨变。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但不管我们走了多远,信仰的初心不能忘,踏实努力的精神不能丢。这个时代需要有人在万里边疆扛枪巡哨,需要有人在三尺讲台桃李芬芳,需要有人晨昏颠倒忘我科研;需要有人匠心不改春种秋收.....

每一个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人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身逢最好的时代,“时利我兮读书香,大风起兮云飞扬”!让我们做自己的英雄!

最后用有幸走出陆军监狱的苏中常教授的话来作为结语:“无数先烈为推动社会前进而表现出来的革命激情、崇高理想和伟大的人格,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美德。这种品德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降格,不会因环境的变动而掉价。不能苛求先烈为后人负责。相反,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德。”